美国最火的幼儿教育,只需孩子掌握这4大核心能力
STEM可是当今美国最火最火的教育了,自从2016年奥巴马把STEM列为美国儿童的教学重点后,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STEM课程。
什么是STEM呢?其实就是将科学Science、技术Technology、工程Engineering、数学Math相结合的跨学科融合教育。
这个规划其实从幼儿园到大学,提倡培养孩子的:
-
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(CreativeProblem Solving)
-
批判性思维(Critical Thinking)
-
合作(Collaboration)等“软技能”(Soft Skills)
这个也是主流机构认为的,接下来21世纪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。
我之前在香港做项目、开展工作坊的时候就对STEM教育有过很多的研究,后来两个孩子进幼儿园后,他们的教学体系也有融合STEM教育的精髓。
我曾经和牛津大学教授关于STEM教育进行一番探讨,她告诉我,“别看STEM好像涉及的领域很广泛,但它的内核并不复杂。2岁后的孩子可以开始体验,但关键是,一定要提供给到孩子合适的STEM教育,这才是主流的教学方式。”
其实STEM的教育精髓,就是基于探究式项目的学习。它特别强调训练孩子观察思考能力、动手能力、数学应用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,对于2-6岁的孩子来说,这4大能力尤其重要。
昨天给大家介绍过一套很好玩的多米诺骨牌教具(戳链接:开团 | 开发1-6岁孩子专注力,我推荐这套经典教具!),下面我就结合这套教具,来给你们介绍一下,如何在家引导孩子STEM教育的4大能力吧!
第一步:科学程式玩法
体验科学(Science)概念
我们和孩子确定的主题是建构,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建筑空间。
我当时跟孩子讨论的三大建筑材料分别是:骨牌、积木和生活回收材料(哈哈哈没想到这个吧!)
刚开始的时候,我们可以给孩子介绍生活中可见的建构材料的运用,什么是骨牌、什么是积木,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代表性。
如果担心低幼的孩子,特别是低于两岁的孩子听不懂怎么办,那其实没有必要的,我们介绍的方式就跟读绘本一样就好了,孩子是通过互动、讲解和探索,去学习一切新知识的。
我当时跟孩子讨论这个背景知识,更多的是用通俗科普的方式,比如告诉孩子:
Eric,你看这个是多米诺骨牌,它拿起来很轻、排列起来很整齐,但是啊,你看,当我们把它按照一定间距,排列的时候,轻轻碰到第一块骨牌,其余的骨牌就怎么样呢?倒下来了对不对,这个就是多米诺骨牌了。
为什么要给孩子对比几种不同的材料,这是让孩子直接体验科学的“验证”的原则。
当积木随机排列成行,大家都可以看到,其实没那么容易形成快速的连锁反应。
但是相反,骨牌就可以,往往一瞬间让你目不暇接,而且骨牌还可以上坡,比如这个骨牌的坡度大概45度,孩子轻松也可以让骨牌依次倒下。
“这是为什么呢?”这个便是我跟孩子进行的探究性提问。
我们常常认为STEM的“科学”可能很高深,但根本不是,它本质上是通过运用科学程序能力来帮助孩子体验科学概念,这几点大家可以综合用起来:
观察:观察不同建构材料的异同点,从颜色、到材料、到形状等都是要点
推论:对材料进行提问、推测,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来发起推论,大多是围绕一些简单的基础概念,大、小、高、低、重、轻,以及我刚刚说的,“积木会不会也像骨牌一样依次倒下呢?”就是一个很好的推论。
沟通:就是跟孩子进行互动,要记住科学的思考方式,离不开跟孩子保持交流,让孩子的探索是被问题牵引着的,但是这个问题却没有对错,开放性、放下速度,给孩子时间思考很重要。
比如问问孩子,“你觉得呢?”、“你很好奇对吧”、“我注意到你很开心”都很好。
测试:就是结合推论和沟通,进行检验结果。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变量,比如骨牌会出现意外导致没有办法依次倒下,又或者东倒西歪,再或者之前Joshua结合了积木和骨牌来做的多米诺,最后失败了。
这些和我们的推论不一致的结果,其实也是很好的发起深度探究的过程。
△ 结合前面的图看,左往右和右往左,效果不一样
找资料:从背景资料、到知识讲解、到原理讨论,再到科学绘本,都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第二步:变化组合玩法,
体验“技术”(Technology)
当孩子把不同形状、材料的教具组合在一起玩耍的时候,孩子们在做的探索,也是STEM的一部分:“技术”(Technology)。
当时教授给了我几张纸让我跟孩子们玩,大家可以看看从1岁到6岁,不同梯度的多米诺骨牌之战(Dominos Wars)是怎么样。
第一关,连接:适合1~2岁,个数在3~5片之间,排列或者叠高。
第二关,建房:适合2~4岁,可以形成封闭式搭建。
第三关,轨道:适合2~4岁,能知道角度对路径的影响,形成完整闭环。
第四关,坡道:适合3~5岁,能够稳定排列组合,并且知道调控间距和高度,设置骨牌的坡道。
第五关,迷宫:适合4~6岁,对路线图有整体规划,考虑不同骨牌之间的蝴蝶效应。
这其实是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,通过一个方向性议题,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。我习惯在这个过程中,帮助孩子做一件事情,就是记录。
我会统计下孩子们在每次技术探索中的方法、程序、步骤或者技术,这里包括了几个部分:
搭建方法对结果的影响(比如地基是否厚实、角度是否对称、是否有靠墙等因素影响);
搭建技术对结果的影响(比如交错堆叠、对称、搭桥、型式等区别)
第三步:三个维度帮助孩子
感受应用数学(Math)
STEM教育里数学真的无处不在,在建构项目里也同理,在制造对称平衡的时候,计算两边骨牌的数量,设计了孩子的“数学”(Math)开发。大家可以结合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(戳链接:幼儿园的数学能力学什么,其实核心是这几点)一起看看,学龄前的数学范围主要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阶段来定的。
我会跟孩子玩的主要是下面这三个维度,具体我跟大家说说这些重点关注点:
数量和计数:骨牌之间的比例与替换的数量,这里涉及到间距和角度,这个是会影响到一个骨牌的轨道走向、稳定度和材料的最大化利用。
△ 不同间距的骨牌
测量:建盖的时候骨牌之间的比例与比较,或者用约定的数量骨牌,来建造比孩子身高还要高的轨迹。
图形与空间:如何从二维空间设计图(这个是第四部分的“工程”Engineering,大家等下接着看)转换到三维空间设计,骨牌、积木之间的形状组合和关卡设计,在空间中的堆叠和排列对骨牌的影响,以及如何用骨牌和积木排列出不同的空间模式。
第四步:鼓励孩子进行图形还原,
感受“工程”(Engineering)概念
我跟大家说,STEM教育其实也很重视视像化的实践性,反映到建构项目主题里,就是鼓励孩子对材料和构想图进行设计,比如用绘画的方式来设计自己的作品。
比如这是Joshua对他的三维大桥的脑海中的还原,当孩子去脑海中还原和构思想法和创意图的时候,其实这个便是“工程”(Engineering)的必修功课。
这里主要是重视这三个角度的思考:
设计:鼓励孩子去看着自己的作品,来进行涂鸦创造
思考和制作:运用多材料的组合型,比如积木的特性、回收性材料的特点、搭建技术或者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,来优设计作品。这个「优陪会员计划」的课程里详细讲过哦,大家可以回顾下。
改良或优化:根据自己的思考,并结合技术上的运用,对作品进行调整修改,来优化作品,让作品更加优良。
比如这是我们一起搭迷宫设计的时候,第一次、第二次、第三次的改良创意。
好的教育体系,目的是帮助孩子更好的「探索」、「理解」和「解决」这个世界相关的知识和问题。STEM可以讲的地方其实很多很多啦,今天分享的这4大能力,对于2~6岁的孩子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技能。
之前和牛津教授聊STEM教学的时候,她送给我一套教学资料,文档里设计了超过150种多米诺摆放形状、图形等模板,这些图形都能很好地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和空间构图能力。
比如这张图,孩子需要思考如何对照图片里的指示,拼出造型,这里包括了,怎么比较长度、怎么让骨牌更贴合、怎么让骨牌能够联动,都很有讲究。
大道至简,也希望我今天的分享可以让大家不再雾里看花,真正从现象里看到本质,用好的理念武装自己,这也是让我们可以在养育路上更从容、智慧的好方法啊~互勉互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