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牛弹琴式的无效教育,可能每个家长都在用
现实生活中,认为认为讲清道理,就能教好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。
我们经常见到、听到这样的场景和对话:
“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?你怎么就记不住?”
“当时你怎么跟我承诺的?你说你记住了,懂得了,要改,要改。现在怎么又犯了?”
“道理,我已经耐心跟你讲过了。再犯这样的错误,你就是成心的!看我怎么收拾你!”
“第一次犯错误,我原谅你,给你讲清楚道理。第二次再犯,绝不原谅!”
类似这样的话,你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,或者曾经说过?
其实,你并不孤单。认为讲清道理,就能教好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。
诚然,教育孩子,批评一定要有,道理一定要讲。
但是,批评了,讲清楚了道理,教育并没有完成,决不能认为万事大吉了。因为批评多了,道理讲多了,在孩子的耳朵里就成了噪音,至少是废话。那么应该怎么办呢?
在批评、讲清楚道理的同时,家长更要侧重于带着孩子练习。
还记得咱们开篇讲的“学习骑自行车的故事”吗?练习比讲道理重要,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,甚至不用讲道理,用正确的方式带着孩子多练习几遍,养成习惯就好了。
身教重于言教,就是这个道理。
可现实生活中,许多家长认为:看到问题指出来就是教育;讲清楚道理,让孩子遵照执行就是教育。
所以,往往批评完了,道理讲完了,就认为教育结束了。
讲道理等于对牛弹琴。
孩子在六岁之前,由于他们的大脑发育的原因,他们还没有抽象思维的能力,他们对于道理和行为之间的联系,根本无法明白。也就是你说的道理和他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,他压根理解不了。因此,家长对孩子讲道理,基本就等同于“对牛弹琴”,孩子根本听不懂。
之所以有的孩子当你问他“听明白了吗?懂了吗?”的时候,他会回答你“明白了、懂了”,不是因为他真明白了、懂了,而是他不回答“明白、懂了”,会马上面临惩罚;或者回答明白、懂了,会马上得到表扬、奖励,他在经过多次的体验以后,不由自主选择的一种“趋利避害”的应对方式。
其实他压根没有真正明白了、懂了。
所以,六岁之前的孩子,接受教育的最好方式就是模仿、照着做。
你想要孩子怎么做,你只要把正确的方式做给他看就行。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极强,对模仿的事物分不清好坏对错,只要感觉器官感知到的东西,统统接收。所以,你做的对的事情,他模仿;你做的不对的事情,他也照样模仿。
由于这个阶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发育,对模仿的东西,既不能分清对错,也不能有选择地接收,所以,他的感觉器官接收下的东西,统统进入潜意识。这些东西不会马上爆发、发挥作用,而是沉淀在孩子的心底深处,在他的成长过程中,尤其是等他有了自己的家庭、孩子的时候,从潜意识里冒出来,用在他的人生经历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。
门风家风的传承,其实在孩子六岁之前,就基本定下了。
我们常说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小孩子的教育,尤其是六岁之前的教育,做给孩子看,比讲给孩子听,重要一万倍。
当孩子不会做的时候,你给孩子做示范;
当孩子做错了的时候,你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;
把想让孩子做的事,你做给孩子看;
把想让孩子说的话,你说给孩子听。
那么,问题来了。你做给孩子看的事,对吗?你说给孩子听的话,对吗?看看我们都给孩子做了些什么,说了些什么吧!我们认真审视一下自己日常的言行,是我们期望的“好孩子”的样子吗?
所以,把自己做成一个合格的人,你的言行就能教育出一个合格的孩子。而这一切,取决于家长的自我修行: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。家长的三观如何,你的言行举止就如何,你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如何,就决定了你孩子的将来,决定了你们家的家风传承如何!